德化是“世界瓷都”,瓷業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德化陶瓷以“白”見長,被稱為“世界白瓷之母”,有“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之說。
德化白瓷溫潤如脂、潔白如玉,早在宋元時期就暢銷歐洲,被世界譽為“中國白”。雖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但近一兩百年,德化陶瓷卻走了彎路。很多陶瓷不及原來的,更有一些則消失在世界級品牌的行列中。為讓“中國白”發揚光大,福建新一代陶瓷藝術家及陶瓷企業承前啟后,自覺擔當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創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任。近十幾年來,“中國白”品牌越來越響亮,再度蜚聲世界。
德化縣中國白陶瓷有限公司于193年由陶瓷大師陳仁海創立。陳仁海是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領軍人物,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委專家,當代中國“新名密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引領人,中國陶瓷界最受關注的十大人物之一,中國白藝術宮主席。其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傅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館作為國寶收藏,世界各國的領袖、首相都收藏有陳仁海的作品。
陳仁海領導的優秀制瓷企業——德化縣中國白陶瓷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當代十大名窯”傳承獎。這標志著陶瓷藝術家陳仁海和他的陶瓷公司為重現中國名窯歷史輝規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也標志著他們所走的潛心傳承和大膽創新之路是一條成功路,同時標志著他們盡其全力打造出了600年后的“中國白·陳仁海”為“中國白”的瓷苑培育出一朵美麗的奇葩。
調查表明,德化陶瓷要走上品牌復興道路,要從“德化制造”向“德化創造”大跨步前進。
一是遵循“貼近生活、反映時代”的創新原則,瞄準白瓷的主題創作。
從事白瓷產業20多年來,陳仁海潛心鉆研傳統官窯與世界著名瓷器的制作工藝及文化內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陳仁海的藝術創作以“創新”為指導,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精神。他的作品都有一個特點:每件作品都有一個主題性很強的故事情節。他的許多作品被國家領導人選為國禮贈予外國元首及政要,“中國白”在國際舞臺上綻放耀眼光彩。
1997年,陳仁海成功燒制出《紫歸牡懷》《荷花女神》等“中國白”作品,從材料、配方、創意、造型、工藝等方面重新塑造“中國白”的藝術價值。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瓷《紫歸牡懷》,作品線條簡潔,寓意深刻,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創新之作讓啟功大師眼睛為之一亮,欣然題詞“中國白·陳仁海”與大時代氣脈相通,陳仁海主題創作漸入佳境。他融史于瓷,《絲海歡歌》《閩龍出?!贰陡筛駱涑亍贰妒兰o吉馬》《閩澳連心》《同一首歌》等一系列作品為當代
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留下永恒的記憶。2001年,陳仁海的“中國白”作品《絲海弦韻》首次被國家主席江澤民選為國禮贈送俄羅斯總統普京,見證了中俄開啟新世紀友好關系的重大歷史時刻。最令人敬佩的是陳仁海于2010年為世博會福建館創作的鎮館之寶《世博和鼎》,整件作品氣質雍容華貴,大氣磅礴。陳仁?;貞?,當時自己形成作品設計的原稿后,組織了一個由29名陶瓷藝人和科技人員組成的團隊投入“和鼎”的研制。眾人努力了3年多,不知試驗了多少件作品后,終于燒制成功這件完美的《世博和鼎》。世博組委會為這件作品購買5.6億元的保險,開創了現代瓷的億元新時代。
二是深耕細作“中國白·陳仁海”獨有品牌,帶動陶瓷文創產業躍升。
在德化現有陶瓷文化的基礎上,陳仁海提出了“中國白”具體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思路,并實踐“中國白”陶瓷文化的具體工作。而后,以“陳仁海”人名為商標注冊的“中國白·陳仁海”品牌應運而生。從另一方面看,似乎也有向當年的“中國白”世界品牌“何朝宗”致敬之意。
20年下來,針對品牌緊鑼密鼓地打造,也確實產生了相當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陳仁海給德化窯帶來的一股沖擊力很強的文化創意產業新風,這股新風波及德化陶瓷業,改寫了陶瓷版圖,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陳仁海注重汲取并消化陶瓷文化精華,巧妙地運用捏、雕、鏤等多種技法,把優質“中國白”泥料和精湛技藝融為一體,拓寬表現形式和題材,使瓷雕作品形、神、色俱佳,惟妙惟肖,兼容東西方文化元素,并逐漸形成自己獨特“中國白·陳仁海”的陶瓷思想體系。
自創立以來,“中國白·陳仁海”堅持只出精品,品牌系列內的任何作品都只按照精品這唯一的等級去衡量。其作品幾乎都屬“奢瓷品”范疇,有高達數億元的,有幾千萬元的,有幾百萬元、幾十萬元、幾萬元的,而萬元以下的少之又少。
2014年6月,由福建省陶瓷協會、德化縣品牌宣傳工作領導小組、仁海藝術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復興中國白”計劃,德化“中國白藝術宮”啟動。與此同時,一批閱瓷產業的有識之士,也開始走向“中國白”的“復興之路”,陳仁海成為發起者和領軍人,他堅信,只要努力拼搏,定能讓“中國白”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重塑輝煌,耀眼世界。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